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动态

李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EBioMedicine杂志上发表

编辑:ymtang 时间:2017年06月30日 访问次数:5971

2017年6月19日,由《The Lancet》和《Cell》联合支持的开源期刊EBioMedicine在线刊登了学院李铎教授课题组的一项关于中国健康人群不同宏量营养素组成比膳食干预研究成果,题为“Effects of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on Weight and Related Cardiometabolic Profile in Healthy Non-Obese Chinese: A 6-month, randomized controlled-feeding Trial” (http://www.ebiomedicine.com/article/S2352-3964(17)30252-9/fulltext)。该项研究在浙江大学和北京301医院完成,307名健康年轻志愿者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全食喂养型干预,即向志愿者提供包括一日三餐以及饮品在内的所有食物。干预膳食设置了三个梯度来模拟近三十年来我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变化。结果表明接受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的健康受试者的体重,腰围,血脂水平较另外两组显著降低,而糖代谢的主要指标在三组之间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西方一些研究显示高脂低碳水化物的膳食结构对西方肥胖人群的体重和相应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特别是糖代谢主要指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高脂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成了很多人的热宠,我们的祖先食用了几千年的高糖水化合物、特别是大米被一些学者认定为引起代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近三十年来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居民宏量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能量的主要来源)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蛋白质相对恒定(20年前主要以植物为主,现在主要以动物蛋白为主,素食人群除外),这一变化与我国超重、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的发病呈显著相关。
基于不同人群和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健康人群和代谢紊乱的肥胖人群)对宏量营养素组成比的应答可能存在差异,而膳食指南旨在为普通居民提供膳食指导,证据应来自健康的随机对照试验,因此这项研究纳入的志愿者全部为健康人群,回答了传统的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还是西方的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更适合中国年轻健康人群这个问题。
李铎教授,营养学博士(澳大利亚RMIT大学),博士生导师。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营养专家组专家、亚太临床营养学会主席、亚太素食联盟前任主席、中国科协基础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主编(SCI)、《Food & Function》副主编(SCI)、《Journal of Nutrigenetics & Nutrigenomics》副主编(SCI)、《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统计学主编、《Annals Nutrition & Metabolism》(SCI)以及《Scientific World Journal》(SCI)等9本国际和《中国糖尿病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等5本国内学术期刊编委。发表论文495余篇(SCI收录文章200余篇),著作13部/章,获发明专利22项。
该研究项目受到国家973计划课题(2015CB553604)资助。

李铎教授和共同第一作者万漪(博士生研究生)、王峰磊(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