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动态

胸怀成才使命,勇攀创新高峰----记学院研一研二支部创新专题讨论会

编辑:xywu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时间:2006年04月07日 访问次数:3121

2006年4月4日晚7点,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一研二支部在食品楼三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创新专题讨论会。本次讨论会既是本次全校高年级本科生和博士生保持共产党员进行性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支部创新活动的内容之一。除了两个支部的各位党员同志参加外,会议还邀请了学院党委书记赵文波老师和食品系优秀年轻教师陈启和老师参加。
      讨论会由研一支部书记鲍碧丽主持。鲍碧丽首先介绍了此次讨论会的目的和内容。在国家科技大会召开之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科技大会的高潮,“创新”、“创新型国家”等词汇在媒体和公众生活语言中出现频率陡然上升。人们呼唤创新,没有创新,我们的未来将是梦。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特别的研究生党员,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创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及时思考和讨论问题。讨论会主要设立了以下四个议题,分别是:1、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学习专题报告;2、在学院“三个一工程”目标,争创“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氛围下,如何进行创新型科研;3、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对食品学科进行创新学习;4、作为研究生如何更好的创新,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学习
    傅伟同志首先作了题为《保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报告,报告内容丰富,涵盖了纲要的方方面面,同志们听得十分认真,更好的对纲要有了总体把握。接着徐同成同志做了题为《浅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报告,报告图文并茂,结合实际,让同志们比较系统地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实质和根本要求,让同志们更好地把握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创新的必要性。
    二、在学院“三个一工程”目标,争创“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氛围下,如何进行创新型科研
    陈启和老师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提名奖,科研工作相当突出。他从课题选择、课题实施、文章的撰写三个方面切入,十分详细地谈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很多问题正好是大家平时碰到的,给了大家很多启发,对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章宇同志是我们食品系一位十分杰出的在读博士生,在短短几年内,他就发表了近10篇论文。他主要就科学实验与学术论文撰写谈了他的宝贵经验。两位的报告几乎涉及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同志们都受益匪浅。
      三、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对食品学科进行创新学习
    在这个议题中,陆柏益同志首先谈了他对食品学科创新学习的一些想法。他认为食品是一门应用性的交叉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创新不同于其它一些基础学科,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应该要发扬牺牲精神和合作精神;要打破常规思维,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同时,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王国泽同志是一位即将毕业并走向教师岗位的博士生,她的演讲十分诙谐幽默,从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是否已经创新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食品学科创新学习的想法。
    四、作为研究生如何更好的创新,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前面三个议题同志们都是以听为主,而这个议题则是一个大众题,大家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讨论。鲍碧丽同志认为科研的实质就是创新,创新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陆柏益同志提出了薯片和芯片哪个是高科技这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孔青同志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储备,如果没有知识储备,就没有办法创新。科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精诚合作的过程。郝云彬同志说,本次支部活动的形式就是一个创新,如果我们不断地思考,就会有所创新。其他同志也都纷纷地表达了各自的意见,总的看法是:我们要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成才,坚持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会议最后,赵书记对我们这次创新专题讨论会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次讨论会的形式很好,内容丰富,组织工作做得不错。他希望我们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脚踏实地,努力做好学习和科研工作,为争创百篇优秀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2006
年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