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百人会英才奖”评选结果已于日前揭晓,我院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岑海燕获此殊荣。“百人会”是美国著名的非政府华人组织,于1990年由贝聿铭和马友友等美籍华人在纽约发起成立,其会员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卓有成就。该会在沟通亚洲与美国文化、增进大中华区与美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致力于讨论美国华人在改善生活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该会为中国研究生设立的“百人会英才奖”,旨在奖励品学兼优、具有领导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的研究生。本年度共有28位优秀研究生获此奖项,浙江大学有2位获次此殊荣。对那些获此殊荣的同学,我们除了敬佩羡慕之外,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于是,我们抱着向榜样学习的态度采访了岑海燕。
岑海燕是个个性爽朗又热情大方的女孩,所以采访一开始我们就切入了正题,聊起同学们最关心的关于如何撰写论文的话题。岑海燕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科研经历。其实岑海燕最初做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想着马上就要发表文章。由于她是保送研究生,因此大四就进入到实验室,几乎比同年级的人提前大半年进入了科学研究的状态,开始向师兄师姐们学习实验的设计、仪器的操作等,同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等到真正开始读研,她便开始自己独立地设计实验,当然很多想法和灵感都是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产生的,“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岑海燕强调指出。
当被问及如何克服惰性,积极地进入科研状态时,岑海燕显得体会颇深。她说,开始写文章,其实就是对自己每个阶段所做的实验结果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分析,以便于下一步实验的进行。做实验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写文章之前也需要文献检索。开始的时候是学习别人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后来是学习别人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何清楚详细的将自己所研究的结果写出来。重点是要多看,看多了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感觉。中国学生开始动笔写第一篇英文的paper确实很痛苦,总想去解释一些问题,而且总觉得辞不达意。“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如果选择放弃,那结果大家都知道,于是我选择了坚持。刚开始差不多半天只能写出一小段话来,但我还是坚持写到了最后的reference。我们写的都是科技论文,写的套路也大同小异,我觉得主要还是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去坚持,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岑海燕这样总结了她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攻克一切困难的致胜法宝——坚持。
说到学术创新的问题,岑海燕也很有自己的心得,她说:“我觉得我们写论文不是写小说,新意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文章新不新,关键还是要看你研究的课题新不新,你的实验,你所研究的东西如果别人已经做了几百遍了,那就算文笔再好,英文再好也没有用,你的文章也不可能有新意。如果能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或者你的研究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没有新意了。”“除了写文章要有新意外,如何选择投递的期刊也是很有讲究。”岑海燕补充说,“肯定是要投其所好,不能随便乱投的。每个杂志都会有自己的要求,这个不用说肯定是要认真琢磨的。这里又要说说查阅文献的重要性了,往往我们在查阅文献的同时,也是在寻找一些适合自己paper所应投的杂志的过程,而文献的references中往往也会有很多杂志是你所需要的。这样其实就不用特意花时间去找了,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当确定要投的杂志后,这时就要找这本期刊里发表的一些文章了,看看那些文章的写法、分析方法、研究的成果等等。”当我们问到岑海燕是否有过文章被拒的经历时,她爽朗地笑着说:“文章投出去,被拒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曾被拒过N次了。当时是很郁闷的,但基本上郁闷一分钟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其实被拒是今后写好文章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被拒后应该好好思考reviewer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个非常宝贵。实际上他们在指出文章还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是帮助我们修改文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真的应该好好感谢他们。根据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改,然后再改投其他杂志(一般情况下,当一本杂志把你的文章拒了后,他是不会再接受你再次修改的文章的,所以没必要再去投同一本杂志)。”看来又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帮了岑海燕的大忙。
最后,当我们问到今后的打算时,岑海燕显得从容而淡定,她告诉笔者她正在准备申请出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于自己的未来岑海燕想过很多,但也没有特别说将来一定要做什么,她觉得还是过程比较重要,应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她说:“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分岔口,每到一个岔路口,都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认真思索后做出决定,一旦决定后,便要继续义无反顾的往前走,我想这样应该就足够了吧。”,从岑海燕坚定的目光中我们彷佛已经看到了她绚烂的未来。希望这只海燕今后能在这片学术的天空中越飞越高!
生工食品学院研会